青岛新闻网 > 民生在线> > 正文

民生在线:第二条海底隧道现已进行抗震设计审查论证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徐恺 2018-07-10 15:40:58 字号:A- A+

青岛新闻网7月10日讯(记者 徐恺)今天下午,青岛市地震局巡视员郭玉贵做客民生在线,围绕“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主题与网民进行了在线交流。本次网谈网民参与人数达37900人,提出问题27个,郭玉贵现场回复问题27个。

第二条海底隧道已进行抗震设计审查论证

网友:关于第二条海底隧道的相关进展情况如何?

郭玉贵:我市第二条海底隧道建设项目已经进行过多次专门的抗震设计审查论证,并且在预可研阶段开展了专门的的地震安全等专业评价;目前主管关单位和部门正在有序推进中。

浮山地质结构良好修建隧道可行

网友:从地质层面来讲,修建浮山隧道有无可行性?

郭玉贵:从地质层面来讲,浮山地质结构良好;修建隧道总的来说可行,具体选址需要专门论证。

地震监测能力已由1.5级提高到1.0级

网友:青岛地震监测能力如何怎样?

郭玉贵:青岛市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实施全时制地震监测。青岛市数字遥测地震台网2003年1月建成,同年11月通过验收和鉴定。台网由7个子台和1个台网中心组成,能实时监测青岛市区范围内ML≥1.5、90%以上,行政区域内ML≥2.0的地震。2004年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市政府追加投资,完成了监测网络传输方式改造,网内子台数由7个扩展到30个,台网孔径由95公里扩展到150公里,并实现了与省地震台网中心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地震监测能力由1.5级提高到1.0级,实现2分钟自动初报、5分钟地震速报;台网产出数据资料为地震应急决策、预报、震后趋势判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岛市宏观观测点达147个

网友:青岛有哪些地震监测手段?

郭玉贵:青岛市已建设了遍布各区市的测震、前兆、强震共26个专业地震台及147个宏观观测点组成的宏观观测网络。测震台网由7个子台和1个台网中心组成,同时实现了与省地震台网中心的数据共享;前兆台网由1个台网中心和9个子台组成;强震台网由10个强震台和1个台网中心。这些观测台站全天候监视着青岛市及邻区的地震活动及各种地球物理场变化。

地震时高层自救四周区域相对安全

网友:如果一旦发生地震,在高层的办公室人员怎样躲避能争取最大逃生机会?

郭玉贵:如果一旦发生地震,在高层的办公室人员基本自救原则是首先保持镇定,打开房门,关闭电源和燃气阀门,然后依照以下步骤躲避:尽量压低身体高度,使得身体低于周围的桌、衣柜、门等;尽量选择正方体或长方体空间能形成三角支撑的“边角区”,且周围最好有高大稳定的立柜或门框。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地震中的坍塌往往是从方形楼板的中部开始坍塌,四周区域能够相对安全,这样坍塌下来的楼板不至于泰山压顶,且坍塌的楼板在周围格挡物、墙面的支撑下会形成一个三角空间,保证你暂时有可呼吸与栖身的地方;在开始动身避难的时候,能够抓到手里的食物、水、手机等电子设备,都尽可能抓稳,这很有可能是你在狭小密闭空间里存货与向外发出求救型号的“唯一手段”;如果还能未雨绸缪一些,应该学习日本丰富的自救经验,在家庭中日常配备急救箱,里面包含急救药品、纱布、少部分食物与水;据对不能跳楼,不要乘电梯;地震过后再有序疏散到室外安全地带。

青岛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很小

网友:青岛海域有没有发生海啸的可能?

郭玉贵:海啸通常是由震源在海平面以下50公里以内、里氏震级6.5级以上地震引起的,常形成于宽阔的深海,并且引发地震的断层须产生明显的上下错位。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这种波浪的波高可达数十米,能量巨大,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从历史上看,青岛市从未有发生海啸的记载,青岛邻近海域海岸线绵长曲折,海区水深一般较浅,渤海平均深度18米,黄海平均深度44米,不具备产生地震海啸的地质背景。而且海区没有现今活动的板块俯冲带和海沟构造,所存在的海域活动断层的垂直差异运动不足以在海底形成大的位移,已发生的地震震源断层多为走滑型或倾滑型,所以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很小。

市防震减灾示范中心目前正在进行系统设备安装

网友:请问青岛防震减灾示范中心建好了吗?在哪?

郭玉贵:青岛市防震减灾示范中心位于西海岸新区薛家岛街道办事处大洼社区。示范中心主体工程已于2016年底完工,现正在进行系统设备安装。该中心由大楼土建及相关技术系统构成,是为提高青岛市地震监测、地震影响烈度速报、震害快速评估、抗震救灾及指挥、科普宣传教育、科技创新等方面能力而建设的综合系统。

青岛不具备发生强震的地质构造条件

网友:想了解青岛的地质特点,是否属于低频震动地区?

郭玉贵:青岛市分布有沧口断裂、劈石口断裂、王哥庄断裂、芝坊——刁龙嘴断裂、即墨断裂等断裂,这些断裂带规模相对不大,且大多属于不活动断裂。因此,青岛市不具备发生强震的地质构造条件,因而,地震活动也相对较低。青岛历史上记载的最大地震为发生于1506年鳌山湾的四又四分之三级地震。

海啸前锋来临前应尽快撤离至高处

网友:如果地震引发海啸市民应该如何自救?

郭玉贵:密切观察海平面的骤变(非寻常大幅上升、下降),一旦发现异常现象,要在海啸前锋来临前尽快撤离到高处,是避免海啸灾难的最好方法。首先提前了解所处地区的逃生路线;其次感知地震或发出海啸警报,请注意收音机、电视机等的信息,迅速到安全场所避难。

国家级地震预警系统已立项

网友:地震能否预报?

郭玉贵:地震属于小概率高风险事件,目前地震预报属于世界性科学难题,地震预报准确率还很低。地震预报既属于科学问题,又属于社会问题,更属于政府行为;为此,我国实行非常严格的地震预报发布规定。但国家级的地震预警系统已立项即将启动建设,计划用5年的时间建成地震烈度速报及地震预警系统,实现分钟级的地震烈度速报和秒级的地震预警,预警信息通过新闻媒体、手机网络及广播喇叭等对社会公众发布。

地铁均已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网友:地震发生时怎样确保地铁人员安全?

郭玉贵:地铁建设均进行过地震安全专项评估,都已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地铁管理部门都已制定地震应急疏散方案并进行应急疏散演练。一旦发生地震时,地铁工作人员会按照应急疏散方案进行指挥、引导乘客有序疏散到安全地带。

现已完成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各项指标

网友:我市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情况目前进展如何?

郭玉贵:为进一步做好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积极探索面向城市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工作新途径,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经市政府决定开展青岛市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工作。制定并下发了《青岛市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明确了8大类95项指标。其目的就是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等工作体系;地震监测能力由1.5级提高到1.0级,实现2分钟自动初报、5分钟地震速报,地震预警系统基本建成;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城乡抗震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重要建设工程的加固改造;依法开展地震安评的项目安评率达到100%,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地震应急救援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地震应急救援和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快速提升,防震减灾工作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目前,全市上下按照部署全力推进创建工作,2018年1月完成各项指标,通过了中国地震局专家组的检查验收。

青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已达40余处

网友:怎样快速寻找身边的应急避难场所?地景大道是不是?

郭玉贵:我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主要是利用依托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馆)、操场、人防疏散基地等场所建设。你可以快速查询你身边这些公共设施即可找到。

目前拥有功能较完备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40余处。其中功能齐全的有9处:市南区的八大峡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四方区海琴广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李沧区沧口公园和文化公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黄岛区双珠公园和市民文化广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城阳区世纪公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即墨市墨河公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莱西体育中心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城市广场、绿地、公园、体育场馆等。

网谈回音青岛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