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民生在线> 记者追踪 > 正文

梁晓声做客嘉宾在线网谈知青年代

来源: 2012-06-11 13:10:01

    留言板 现代人看知青作品,有好奇神秘也有迷惑不解,您希望当代年轻人能从您的这部作品里读到什么?知青的精神是否已经过时?我们从那段历史中能够汲取什么?

    梁晓声 网友你好,年轻的朋友们看这部剧,如果父母恰是知青,可以多少了解父母当年的人生经历和心路,那么也就可以理解父母后来的性格形成和看今天社会各种现象的态度。当然我希望,年轻人也多少了解一下父母们所经历的那个时代。了解那个时代,是一个清醒的当代青年对自己的起码要求。尤其对受过大学教育的青年,这一要求并不高。人生苦短,社会浮躁,故所以然,当活出几分清醒。但是,我并不希望,知青一代总是在年轻人面前三娘教子般的絮絮叨叨:看我们当初如何如何,看你们现在怎么这样。我创作《知青》时,心里半点这样的想法也没有。当下青年,活得也并不轻松,他们有他们的人生压力,也需要关注和理解。甚至我个人认为,当下某些青年承受压力的能力,其实也是难能可贵的。养成一代人的坚韧性格,不必非搞一场运动。何况,那场运动极为荒唐,极少人性原则。

    留言板 知青和他们插队当地的农民谁更值得帮助?知青对插队的经历是应该因艰苦而恨还是应因磨练和贡献而庆幸?

    梁晓声 某些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前,其实已下乡劳动过,帮助夏锄、秋收,但时间很短,三五天而已,那时不能对农民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谈不上建立感情。但后来的十年不一样,那一种了解想从头脑中抹掉都不可能。那一种感情后来想淡忘也很难的。不过,情况并不都一样,也有知青群体所在的农村,农民并不欢迎他们,知青也偷鸡摸狗,做尽令农民讨厌的事情。我认为,我们这一代不要夸大当年的艰苦,在当年,许许多多中国人谁没过过几天艰苦日子,如果仅仅因为苦过,40年后还耿耿于怀,是会让年轻人笑话的。我个人认为,我们要学会感恩,凡在当年被农村老乡关怀过的,哪怕仅仅是温暖话语,今天回忆起来,也应有感恩情愫。如果不是这样,就读不懂《我那遥远的清坪湾》和《西望茅草地》。

    留言板 我第一时间到书城买回您的小说,想和电视剧对照着看。小说封面有一个标志“未经删节,唯一全本”是什么意思?难道电视剧是像《亮剑》一样被腰斩过的?电视剧是什么原因被删、删掉的又是些什么呢?书为什么可以保留这些?

    梁晓声 网友你好,小说与电视剧在情节内容方面有较大区别。小说是我个人的作品,电视剧是一个团队的作品。因此电视剧中有主题歌,有情节的整合,相当一部分对话也会在现场拍摄中由演员自己改为更口语。但小说目前保持了创作的完整性,小说中有赵天亮、周萍、“小黄浦”等知青到新疆为本团引进细毛羊的情节,那一路艰苦多多,周萍要完成她性格的另一方面,即坚强。她对赵天亮喊出:你我之间也是平等的。“小黄浦”还与歹徒搏斗。周萍回上海探家,带出了郊区县城当年的氛围。多出了周父、周母、周萍的姐姐、复旦大学被“改造”的教授以及周萍姐姐的插队知青伙伴。还有通过黄伟的回忆,将作品触角延伸向了上世纪50年代,表现了一个“右派”家庭的生活情况。电视剧有长度限制,以上内容都剪掉了。

    asterix 您好。

    很多网上评论在谈到您的知青作品时,提到了平等和公平。

    今天的《中国青年报》援引了网友观点,说作品不要回避大多数人的苦难,不能让没有切身感受的年轻人以为那真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美好时代;网友称,现在很多人都有“哪怕过去再穷也比现在具有相对的公正和平等”的感受,提出知青作品必须避免回避悲观因素的纪念强化这种感受。

    请问您是怎么看待当时的平等和公平的?对于当下社会一些不公平的现象,您又是怎么看的?

    谢谢。

    梁晓声 如果有人认为,《知青》恰恰回避了大多数人的苦难,那我没法跟这种人说什么了。《知青》显然没有回避大多数人的苦难,甚至包括赵天亮的父母那样的军人所感到的压力,坡底村的农民所感到的压力。不能仅仅用工资的平等来看待一个时代的平等与否,这是极二百五的看法。如果一个社会根本没有了法律面前的平等,社会权利方面的平等,甚至也没有了恋爱的自由,所谓人生完全由时代操控,那样的社会,在最基本方面就没有了平等。你想做一个好爱人、好朋友、好儿女、好父母都做不成,这样的社会有什么平等呢?

-
相关链接

上一篇:82岁瘫痪老人想看海 卧床12年不识五四广场(图)
下一篇:作业考卷可否收入档案馆?有时代特点可入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