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6月11日讯 著名作家梁晓声史诗大戏《知青》正在央视热播,同名小说也正在全国热销。四十多年前那段纠结着青春与创伤、理想与摧残、信仰与幻灭的岁月再次震撼呈现,迅速在老知青中搅起一股热潮。 本期网谈特别邀请了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文化委员会主任梁晓声做客新闻网直播室,围绕《知青》大戏与《知青》小说的史性与诗性主题与广大网民进行在线的交流。
![]() 梁晓声先生与网民互动交流 (周琦 摄) 以下为本场网谈实录: 留言板 请问梁老师,在《知青》这部小说中,哪位人物是以您为原型塑造的?你最喜欢的是小说中的哪个人物? 梁晓声 网友你好。在这部小说中,包括电视剧中,赵天亮,孙曼玲等知青身上有抱打不平的那种性格,这些都比较像我,我在下乡的时候也是爱打抱不平的,正因为这样,大多数知青比较认可我的性格。我最喜欢的是张靖严、赵曙光这样的老高三知青,因为他们在那个年代依然保持可贵的思想能力。我在那个年代也是喜欢思想的。那个年代是没有书读的,没有书读也就没有了思想营养,全靠互相信任的知青之间暗中交流。这种交流会建立思想友谊,使我回忆起来感受非常深刻。我当年在知青中有思想朋友。 留言板 梁老师,您在知青生涯中,是否也经历过“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之类的爱情故事?可否谈谈您在知青生活中的恋爱经历? 梁晓声 网友你好,在我的兵团岁月中,最初几年爱情肯定是不自由的,男知青和女知青是分成不同的班排,宿舍也离得很远。除了在一起劳动的时候,平时在一起的机会很少。一名男知青找另一名女知青在一起呆两个小时,连里肯定要找谈话的,别的知青也有看法。用今天的说法,就是绯闻。自然环境夏秋季节很美,树木葱葱,但是男女知青是不能一起散步,一起采蘑菇的。我们最严格的时期,一个男知青要去别的连队看望一个女知青,走时须请假登记,如果途中时间过长,还会被询问。电视剧中赵天亮去山东屯看望周萍的时候,支书梁喜喜没让他们见面。但是,爱情要发生的时候,是任何外力所不能阻挡的。在我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横在知青中最宽的爱情鸿沟就是家庭成分,成分问题不仅在知青中时鸿沟,在全国青年中也同样是。无论是城市青年还是农村青年,无论两个人多么相爱,成分有时候都会把他们活生生地拆开。 留言板 八卦一下,请问梁老师,在您的知青生涯中,您对上山下乡国家大政的认识发生过哪些变化?是否也经历的虔诚-激情-迷惘-怀疑的过程?给我们讲讲您当时对于知青生涯的思考好吗? 梁晓声 网友你好,我很幸运我在下乡之前就读了很多文学作品,而且都是好书。书中的人文元素饱满,这些书教我在“文革”一开始的时候,就不会跟着狂飙般的运动失去自我。所以剧中几名老高三知青对“文革”产生“中国病了”的质疑,那也就是我当时年代的质疑。我不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才开始反思文革的,我的档案中有着这样的记录:自觉抵制“文革”,和“四人帮”做过斗争。我不可能和“四人帮”做什么斗争,只不过没有毫无思想地随波逐流。这只不过是粉碎“四人帮”后大学同学对我的表扬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