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民生在线 > 正文

地震局5.5网谈

来源: 作者: 2017-05-05 13:19:18 字号:A- A+

网谈视频录播的几个问题:

(1)郭局长,广大网友对地震局的工作有的不甚了解,

你能介绍一下地震局工作吗?

青岛市地震局是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主管机构,行使本行政区域内防震减灾行政管理职能。近几年来,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深入开展“寻标、对标、达标、夺标、创标”活动,积极探索面向城市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工作新途径,大力推进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和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城市综合防御能力,全市的防震减灾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

今年的主要工作是:抓好我市“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的实施工作,积极推进地震监测预警及综合信息服务系统项目建设。强化地震监测手段,提升地震监测能力,进一步完善地震监设施建设。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认真贯彻实施中国地震局新制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暂行)》,严把重大建设工程和易产生次生灾害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关。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深化宣传教育,增强防震减灾意识。落实《青岛市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实施方案》,高标准完成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严格落实示范中心建设规划,完成中国地震局青岛市级防震减灾示范中心建设。围绕实现到2020年基本具备综合抗御和应对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地震能力的减灾目标,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强化基础工作、突出重点工作、突破难点工作、努力提升全市防震减灾能力,减少地震灾害风险,为建设宜居幸福创新国际现代化城市保驾护航。

(2)我市地震监测能力怎样?

青岛市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实施全时制地震监测。青岛市数字遥测地震台网2003年1月建成,同年11月通过验收和鉴定。台网由7个子台和1个台网中心组成,能实时监测青岛市区范围内ML≥1.5、90%以上,行政区域内ML≥2.0的地震。2004年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市政府追加投资,完成了监测网络传输方式改造,网内子台数由7个扩展到19个,台网孔径由95公里扩展到150公里,并实现了与省地震台网中心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地震监测能力由1.5级提高到1.0级,实现2分钟自动初报、10分钟地震速报;完善地震烈度速报网功能,实现15分钟内地震烈度速报。台网产出数据资料为地震预报、震后趋势判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7年1月1日至4月28日12时00分,全球M≥7.0级以上地震1次(1月22日所罗门群岛7.9级)。

全国M≥5.0级以上地震2次(2月1日西藏仲巴县5.0级;3月27日云南大理州漾鼻县5.1级)。

山东省M≥2.0级以上地震49次(长岛海域自2月14日以来,共发生地震1543次,最大地震为3月3日3.9级)。

(3)我市有哪些地震监测手段?

除了青岛市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外,还建有青岛市数字地震前兆台网和规范的宏观观测网络。青岛市数字地震前兆台网由1个台网中心和9个子台组成,并建成10个强震台。2008年6月完成台网中心和5个子台的建设任务,实现了台网在奥帆赛前部分投入运行。2009年基本建成。青岛市宏观观测点107个。建立了日记录,周报告,异常情况随时报告的观察登记报告制度。

(4)请郭局长介绍我市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情况?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积极探索面向城市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工作新途径,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经市政府决定开展青岛市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工作。制定并下发了《青岛市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明确了8大类95项指标。其目的就是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等工作体系;地震监测能力由1.5级提高到1.0级,实现2分钟自动初报、5分钟地震速报,地震预警系统基本建成;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城乡抗震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重要建设工程的加固改造;依法开展地震安评的项目安评率达到100%,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地震应急救援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地震应急救援和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快速提升,防震减灾工作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目前,全市上下按照部署全力推进创建工作,2017年10月完成各项指标,迎接中国地震局组织的认定工作组的检查验收。

(5)我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

地震应急避难场分为三类。

三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具备基本设施配置,包括救灾帐篷、简易活动房屋、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设施、应急供水设施、应急供电设施、应急排污设施、应急厕所、应急垃圾储运设施、应急通道、应急标志。可安置受助人员10天以内。

二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具备一般设施配置,一般设施在基本设施的基础上增设应急消防设施、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应急指挥管理设施。可安置受助人员10—30天。

一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具备综合设施配置,综合设施在基本设施、一般设施的基础上增设应急停车场、应急停机坪、应急洗浴设施、应急通风设施、应急功能介绍设施。可安置受助人员30天以上。

2006年,为大力推进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我市依照集市民休闲游憩、改善生态环境、防灾应急避难为一体的原则,完成了李沧区李村公园、市南区八大峡办事处中苑广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试点建设任务,结合李沧文化公园和中苑广场改造,建立两处功能完备的应急避难场所,具有应急避难指挥中心(配备通讯、广播、监控系统)、应急避难棚宿区、应急供水、应急供电、应急简易厕所、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应急医疗救助室、应急直升机停机坪等8种功能。这两处避难场所的建立,为其他区市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

我市的避难场所已做了具体安排,并将避难疏散场地分为市、区两级。市级避难疏散场地为五四广场和汇泉广场,用于全市临时指挥中心、急救中心、外援人员休闲地及其他临时应急需用;区级避难疏散场地用于区临时指挥机构、救灾物资发放处、临时急救地及其他临时应急使用。

我市可供避震使用的人防工程100多万平方米,园林绿地仅中山公园、儿童公园、海泊河公园、嘉定山公园、沧口公园、李村公园以及南部沿海大约可供100万人避震,现有的避难场地基本可满足市区居民需要。

2016年5月12日,我市正式启用了按照国家标准1类建设的沧口公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我市综合性避难场所由原来的6处增加到7处。

网谈回音青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