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商务局在推动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那些工作?
王志刚副局长:一是出台《青岛市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农村电商“515+X工程”(即以平度市、胶州市、莱西市、即墨市及黄岛区5个市(区)和城阳区、崂山区、李沧区城乡结合部等多个街办社区为重点,创建100个重点电商镇和500个重点电商村),全市在即墨、胶州、平度、莱西、黄岛五个市区共建成镇级公共服务中心23个,村级服务站560个,县域、镇(街道)、村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已初步建成,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模式,提供农村电子商务知识培训、物流仓储、本地资源整合等服务,把电商作为切入点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促进电子商务在农村集聚,实施公共服务带动,落实政策支持点,帮助农民创业就业,带动增收致富,二是青岛市商务局会同市财政局下发了《关于开展首批青岛市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申报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首批青岛市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评审创建活动,认定了即墨移风店镇、胶州里岔镇等15个首批青岛市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成为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准扶贫的有效阵地。三是青岛市商务局培育和树选了吕小虎、张泽宝、孙正琰等一批农村青年电商带头人,这批带头人在带动当地农村电商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方面起到了积极带动作用。其中,天天购电商公司总经理吕小虎发挥农村青年电商带头人作用,建立了莱西“半岛农哥”网店,网销地瓜、芋头、南瓜等农产品,打造了沽河优质农产品品牌,网销复购率超过了30%,带动地瓜收购价格由原来的0.5元/斤提高到1.2元/斤,直接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2016年,“双11”当天实现网销额40万元,全年网销额超过1000万元。
主持人:据我了解青岛市跨境电商综试区自去年获批以来的运行情况非常好,请你介绍一下2016年呈现出什么特点:
王志刚副局长: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线上“单一窗口”和线下“产业园区”示范企业实现联动发展。2016年6月,青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线上“单一窗口”和线下“产业园区”示范企业全面对接启动,已有42家企业与跨境电商单一窗口进行系统对接;10月,第二批重点产业园和示范企业完成授牌,确定全市六大特色13个重点产业园和五种类型12家示范企业,实现跨境电商载体平台全域覆盖。二是跨境电商重点平台示范企业发展迅速。2016年,青岛万达汇富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进出口额13385万美元,完成全年任务目标;海贸云商进出口额超过5亿美元;新华锦信贸环球和国际商务进出口额超过1.5亿美元;山东外贸集团瑞丰公司进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跨境电商平台示范企业对我市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拉动作用明显。三是跨境电商重点产业园结合自身优势实现创新发展。保税港区产业园,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区位、功能和政策优势,打造“一区四园”,集聚各类电子商务及相关配套企业170家,注册资本达28亿元;跨境直购业务完成65000余单,货值2500万元。胶州产业园通过建立拥有50余家成员企业的胶州发制品协会,引领合力打造胶州发制品跨境电商产业链,2016年实现跨境电商出口额超过4亿元。四是跨境电商零售出口业务保持全省领先。红领集团酷特智能通过开发C2M跨境电商平台,发展个性化定制B2C西装出口,全年实现出口货值约2.1亿元。胶州产业园依托假发、制帽行业积极推动跨境电商零售出口,全年实现B2C出口货值近2.5亿元。青岛速通库通过邮政、商业快递开展跨境零售出口业务,全年实现出口1300万元。邮政集团青岛分公司通过邮政小包等预计全年可实现B2C出口货值近3000万元。有效拉动我市跨境电商零售出口业务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