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1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20日讯入汛以来,青岛经历多场强降雨天气,至今全市累计降雨量已达270.6毫米。在近期历经几次强降雨后,有市民惊喜地发现,往年大雨后易积水路段,如环湾路与瑞昌路上桥口、九水东路与黑龙江中路路口等地方雨水消退速度明显增快。“惊喜发现”的背后是我市近年来始终聚焦老百姓“急难愁盼”,将道路易积水路段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持续推进,今年列入改造计划的市区63处道路低洼点改造工程目前已全部完成,在眼下的汛期发挥了重要工程效应。
在近年来的多场强降雨中,环湾路与瑞昌路上桥口、九水东路与黑龙江中路路口等路段都因积水等问题给人们出行造成极大不便。“这些地方路面低洼,汇水面积大,加上排水管网有破损或堵塞,一旦出现强降水容易造成排水不畅,容易形成积水。”市水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九水东路与黑龙江中路路段存在的管网结构性问题,他们采取工程措施,将原有一段口径较小排水管网更换为800毫米大口径雨水管,增强排水能力,同时在低洼路面周边增加雨水斗等收水设施,加快雨水排放速度,大大减轻积水问题。
像类似的低洼道路,今年以来市区已改造了63处。青岛水务排水公司等单位通过“摸排体检”,为城区道路积水问题全方位“诊疗”,找准“病灶”,诊明病因、开出“药方”,确定改造整治方案。据悉,根据前期摸排情况和改造计划,今年年初市水务管理局就启动了市区道路低洼点排水管网改造项目,针对金华路、四流中路等易积水的道路低洼点实施改造工程,主要通过增加雨水斗、加设雨水管道、打通雨水排放通道等措施予以解决。施工过程中克服了交通调流难度大、铁路周边施工协调周期长、部分路段地质条件复杂等不利因素,大部分工程于汛前就已结束,剩余几处近期也都全面完成改造,通过几次降雨情况来看,达到了预期改造效果。
积水是城市防汛的“短板”,这类系统性问题诱因很多。受地势低、汇水面积大、雨水出口受限、大潮顶托等因素影响,在短时强降雨、强对流天气情况下,容易出现积水、冒溢、顶盖等问题。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建设发展,道路地貌被改变,原本平整路面会变成低洼处,加上地下排水管网老化、堵塞或出现破损,新的积水点也会不断出现,“治水”则要随势而动,低洼点改造也是处于动态更新中。
排水管道隐蔽地下星罗棋布,积水改善需求面广量大千头万绪,如何把这样的工程做好做实?记者在探访中看到,一项项积水点改造工程不仅仅是进行了清理杂物、增加雨水斗等这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表面问题的处理,而是“标本兼治”,实施了排水管网改造、泵站调排能力提升等一系列的“综合手术”。通过系统治理,让其成功应对一轮又一轮强降雨。
近年来,市水务管理局紧盯道路低洼点治理工作不放松,将其视作城市发展的“短板”和市民的“闹心点”,根据摸排发现、居民反映等情况制定改造计划,坚持系统治理、持续投入,不断提高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2020年以来,通过采取工程措施,实施低洼点排水设施改造,累计改造道路低洼点排水设施192处,进一步缓解了降雨期间道路积水问题。(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吴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