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民生在线> 落实解决 > 正文

青岛市水利局线下落实解决网友问题 满意度

来源: 2012-12-12 15:34:04

    青岛新闻网12月12日讯 12月3日下午,青岛市水利局局长于睿做客“民生在线”栏目,围绕“我市民生水利发展”主题和网民进行了在线的交流。网谈参与人数4098人次,网民在线有效提问27个,于睿局长现场全部答复完毕。现将青岛市水利局线下落实解决网友问题的情况整理如下:

    1、网民提问 在去年网上已公布了要在即墨移风大坝到平度南村要建一座大桥,而现在大沽河治理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反而没有消息了?不知什么原因?这座桥究竟建不建?什么时候建?这个问题在青岛电视台也多次提到这个问题,这可是关系到两岸人民的民生大事?请给予答复! 谢谢。

    嘉宾在线答复:网民您好,感谢您对水利工作的关心支持。据我单位了解,该工程项目2010年由即墨市交通局开始的前期工作,经咨询即墨市相关部门,2011年确定对大沽河进行治理后,交通部门计划明年重新开始该项目前期工作。

    办理情况:线下,水利局大沽河管理处相关人员立刻与网民取得了联系,询问对方对所提问题的答案是否清晰,得到对方答案已知晓,但不是很清晰的答复后,工作人员又再次向网民详细介绍了具体情况。

    网民对线下落实情况表示满意。

 

    2、网民提问 请问水利局领导:现在都在提倡环境保护,咱们青岛市的水土保持都有哪些治理措施和管理规定?

    嘉宾在线答复:这位网民朋友您好,感谢您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多年来,我市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治山治水,治沟治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实施坡改梯、建设谷坊等工程措施,种植水土保持林、疏林补植、生态修复等植物措施,现已初步治理4025平方公里。目前,全市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1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项目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水保生态建设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进行立项、建设和管理的。

    办理情况:线下,青岛市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站负责人员与网民再次进行了沟通。首先感谢网友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主要是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的综合治理措施,有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生态修复措施等,全市目前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25平方公里,现在每年以60-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水保生态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开展的。执行的法律法规有《水土保持法》、《青岛市实施水土保持法的若干规定》等,要求开办生产建设项目必须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并认真落实,防治人为活动产生水土流失。

    网民表示理解网上的答复,对回复表示满意。

    3、网民提问 食品垃圾对我市水资源的影响

    嘉宾在线答复:感谢网友对水利工作的关心。食品垃圾对水资源将产生一定影响。水利部门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对有关违法行为将采取措施依法查处。

    办理情况:线下,青岛市水资源办公室负责人员先后3次与网民进行了电话沟通交流,并通过邮件向网民详细介绍了目前我市水污染的现状以及根据现状制定的相关措施等方面的内容:目前造成水资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面源污染,主要是农业用化肥、农药、农村生活污水等面源污染源;一个是点源污染,主要是工矿企业产生的工业废水等。像地沟油等食品垃圾如果未经处理而随意排放或填埋,其渗滤液也能够造成一定的污染。为有效地防治水污染,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建立和完善水资源保护方面的有关规划和制度。编制了《青岛市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青岛市水资源综合规划》、《青岛市水功能区划》等,从水源地保护与治理、水源地安全设施建设、水质安全监测和管理、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方面进行规划,全面落实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措施,为水源地保护提供了规划基础。

    二是加强对水环境水质的监测管理。水环境监测是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的必要手段。我们一直十分重视对水环境的监测工作,组建青岛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完善了水质监测网络和监测频次,加强了对重点饮用水源地的监测。通过监测,及时全面掌握和了解我市水污染状况、水源地及水环境质量状况,为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严把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关。要按照《水法》要求及《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进一步加强对入河排污口设置的审批管理,逐步建立排污口长效管理机制。对饮用水源区内的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坚决不予审批,使饮用水源区内不产生新的排污口,确保饮用水源地用水安全。

    四是编制重点河道的水域纳污能力及限制排污总量核算报告。进行水域纳污能力核算,向环保部门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依据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建立污染物总量控制体系,切实加强水功能区管理。

    五是进一步探讨并建立保护水资源和恢复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保护水资源和恢复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强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意识及责任,并使其承担相应义务。

    网民对交流和答复表示很满意。

 

-
相关链接

上一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落实解决网友问题 满意度